法律新闻
 
构建立体化普法教育机制提升公民法律素质
新闻类型:法律新闻 2017年10月11日

  党的十八大以来,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提出“四个”战略布局,进一步明确了法治宣传教育工作长期基础性定位。我们要牢固树立“四个意识”,提升普法工作政治站位,着力构建立体化社会普法教育机制,在筑牢系统化普法理念、打造精准化普法模式、建立常态化推进机制、提升网格化管理效能上下功夫,为经济社会发展奠定坚实的法治基础。近年来,我市法治宣传教育工作始终坚持围绕中心、服务大局,以培育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和法治精神为核心,努力增强法治宣传教育实际效果,初步形成尊法学法守法用法的良好风尚。按照目标导向和问题导向相统一的原则,我们着力构筑“系统化、精准化、常态化、网格化”社会普法教育机制,推动全社会树立法治意识,为“十三五”时期经济社会发展营造良好法治环境。    一是筑牢系统化普法理念。,加强顶层设计和总体统筹。从“法制宣传教育”到“法治宣传教育”,突出法治理念、法治精神的培育和法治实践的探索。《天津市法制宣传教育条例》也应修改为“法治宣传教育条例”,对相关条款予以完善。建议国家层面适时出台《法治宣传教育法》,做好顶层设计。第二,适应“双向互动式”的普法新趋势。改变传统单向灌输式普法为双向互动式普法,特别是在针对青少年、领导干部等重点对象普法中,加大体验式、参与式活动比重,带给群众更多的获得感。第三,坚持“法治实践是最生动有效的法治宣传教育”的新导向。注重法治宣传与法治实践有机融合,把依法履行职能、严格规范执法、专业法律服务变成向群众普及法律知识、弘扬法治精神、传播法治理念的过程。强化公众服务窗口的法治宣传教育功能,提高针对性和实效性。    二是打造精准化普法模式。,精准研判。注重运用大数据理念,借助我市公共法律服务信息化平台建设,整合律师、公证、法律援助、人民调解等业务端口,即时动态收集和分析群众法律需求。建立健全以自我评估、群众评估和第三方评估机构为主体的评估体系,综合、客观评价工作过程和效果。第二,精准供给。在强化对宪法等基本法律常识普及基础上,分类施教专门法律知识。针对国家机关工作人员,强化与依法履职密切相关的法律法规学习宣传;针对青少年群体,强化预防未成年人违法犯罪等法律知识宣传引导;针对普通居民和流动人群,强化婚姻家庭相关法律法规宣传教育。第三,精准推进。在全市选推法律进机关、乡村、社区、学校等精准普法“十大品牌”,在不同领域、不同层面形成精品项目,发挥示范带动效应。    三是建立常态化推进机制。,健全“谁执法谁普法、谁主管谁负责”责任机制。我市将国家机关“谁执法谁普法”普法责任制深化为“谁执法谁普法、谁主管谁负责”责任机制。下一步将对照文件出台实施意见,建立普法责任清单制度,敦促各级各部门结合实际明确重点,强化责任落实。第二,建立以案释法长效机制。分别建立法官、检察官、行政执法人员、律师等以案释法制度,加强典型案例的确定和发布工作,回应社会关切、促进和谐稳定。第三,完善公益普法制度。促进媒体履行法治宣传教育社会责任,发挥舆论宣传在应对热点事件时疏导群众情绪、化解社会矛盾、倡导公平正义的积极作用。加大以微博、微信、客户端为代表的新媒体普法力度。    四是提升网格化管理效能。,普法队伍网格化。依托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建设,综合考虑村(居)规模、居民素质等情况,将全市村(社区)划分为若干网格,统筹法律服务资源进网格。推进律师网格服务常态化,确保“一格一律师”落实到位;推动人民调解员、司法助理员、基层法律服务工作者等“道防线”力量下沉,实现“普法面对面、服务零距离”。第二,普法方式网格化。将普法主阵地由街(乡镇)向社区、家庭延伸,利用身边人、身边事“现身说法”“以案说法”,使法治宣传深入人心。开展法治区、“民主法治村(社区)”等法治创建活动,提升基层民主法治化水平。第三,普法资源网格化。依托党员现代远程教育网、农家书屋等,在普法主体和对象间搭建平台,实现法治宣传与服务“适销对路”。强化与文化企事业单位协作配合,推动法治文化阵地精细化、作品专业化、载体多样化,满足群众日益增长的法治文化需求。

版权所有:邳州张海涛律师
苏ICP备19001704号 技术支持:邳州慧网